中新社纳尔逊·曼德拉湾12月7日电 题:为何看好中非茶文化交流前景?
——专访南非茶文化专家、青年侨领陈武
随着中非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日益丰富,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同样走进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大陆,吸引了大批非洲“粉丝”,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交流随之大幅升温。南非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南非青年侨领陈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保护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程。
陈武: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千年,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并在此期间到达非洲沿海各国。我们可在东非沿海各国的博物馆内,找到有关中国及中国茶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非洲人民得以接触到这一东方神奇植物,双方由此结下了超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展览。蒙钟德 摄
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饮茶非常必要,非洲人民普遍认为饮茶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由于当时的气候和运输条件所限,非洲仅有极少部分人有机会接触茶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逐步将茶树引进非洲,并在此生根发芽,茶树意想不到地在非洲大陆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了属于非洲的茶产业。
迄今,肯尼亚已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成为四大产茶国,茶树的广泛种植带动了非洲的经济。茶叶也更加普遍地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喜欢茶,珍惜茶,每天在固定时间饮茶成为很多非洲人的习惯。
2018年12月,中国美食之夜亮相南非自由州省“鲜花节”。图为现场的中国茶艺展示。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的意义何在?
陈武:非洲目前最引以为豪的茶产品之一,是来自肯尼亚的“野毫”。这种茶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和中国茶几乎相同,味道也类似于中国的福鼎白茶,但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又孕育了独特的风味。“野毫”在202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极大关注,并由此带动了肯尼亚一股“中国茶潮流”。
如今在内罗毕,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很多非洲人都会用中国茶具泡中国茶,这一过程无疑推动了中非之间茶文化的交流。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
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在非洲同样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在此间让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难得的是,当非洲茶回到它的起源地中国时,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就此诞生,书写下中非友谊的佳话。
2023年10月,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展示的茶具。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茶文化交流的问题有哪些?
陈武:中非茶文化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例如在非的各种场合中国文化展示中,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的展示内容较为雷同,形式也较单一,极容易给非洲人民留下“中国茶文化是一场好看的秀(show)”的印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当然,这与非洲的经济条件尚不发达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非洲,茶依旧是一种较为昂贵甚至奢侈的日用品,非洲人民由于收入条件所限,尚无法大规模且多样化地品尝、接触到茶产品。而中非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茶产品的内容又相对单一,且展示内容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让非洲年轻一代接触到茶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国内目前很多新颖甚至是新奇的饮茶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点值得中非茶文化交流工作者借鉴。让茶文化的呈现更为年轻化、低廉化、方便化,有望使中非茶文化交流吸引到更多年轻“粉丝”。就这一点来说,咖啡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普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018年8月,来自江苏的茶艺表演者在香港第10届国际茶展上表演茶艺“金玉茶缘”。张炜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未来前景如何?
陈武: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的茶文化,其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随着非洲对于中国文化需求度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将更为广泛地融入非洲各个角落,而茶文化的展示极为多元,例如一场茶艺演出,基本能够涵盖到中国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诗词文化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非洲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个极大利好,将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非洲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
2023年3月,浙江杭州,茶农翻炒西湖龙井茶青叶。钱晨菲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中南及中非的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入。茶作为双方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逐渐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完)
陈武,青年侨领,东开普省和统会副会长,南非著名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国外贸暖意渐浓。据官方最新数据,11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较上月进一步提高0.3个百分点至1.2%。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外贸“暖流”得益于多方面支撑因素,但未来仍面临一定挑战。
最近几个月,中国外贸改善势头明显。8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5%,降幅较7月明显收窄,环比增长3.9%;9月,进出口总值达3.7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规模创下当时单月新高;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9%,增速由负转正。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近期中国外贸改善得益于多个方面: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疫情产生的“疤痕效应”逐步消除,对中国进出口恢复形成基本支撑;稳外贸系列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各类市场主体对不确定性逐渐适应并积极应对;制度型开放加快等。
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看来,外贸改善最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外贸竞争力增强。此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态势超出市场预期,海外需求回升,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也是重要支撑因素。
以机电产品为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说,按美元计,中国机电产品11月出口额同比增长3.6%,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后首次实现正增长。其中,得益于厂商新机发售、库存回归正常水平和全球需求企稳回升,手机11月出口量同比增长24.2%,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
高士旺表示,中国机电产品在消费品、投资品、中间品等各环节都具有完整的产业优势,在全球货物贸易企稳、发达市场社会消费品需求回暖、新兴市场吸引实体制造业等趋势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支撑逐渐回稳,相关领域出口的外需前景明显好转。
据官方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7.9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张建平说,从数据上看,今年中国稳外贸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但分析人士也提醒,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尚在,中国外贸未来仍面临诸多考验。
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或将成为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其中,美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2.4%放缓至2024年的1.5%。
张建平说,尽管美国经济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9%,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但2024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风险仍存,欧洲经济也在继续承压,这将给2024年全球市场需求带来较大影响。此外,美国仍在推进所谓“脱钩断链”“去风险化”以及“友岸外包”,这也会给中国外贸带来挑战。
张晓涛提醒,“黑天鹅”事件可能给全球经济增长和地区冲突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的风险也仍然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带来的贸易、产业转移综合影响效应也逐步显现。(完) 【编辑:付子豪】
联系人:welcome登录彩票
手机:15441908247
电话:0833-23703763
邮箱:23703763@citiz.com
地址: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袁家溪乡